思政教育

榜樣的力量

【優秀學生風采】以夢為馬,湖科學子的競賽之道

謝儒,我院17級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學生,曾任KingCola創新創業工作室負責人,曾獲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國賽二等獎、第十四屆北京發明創新大賽銀獎、第十一屆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國賽三等獎、第五屆全國移動互聯創新大賽國賽三等獎、第二屆“粵嵌杯”全國互聯網+創新設計大賽國賽三等獎等多個國家級競賽獎,現已成功推免至東北大學。


圖18 謝儒

競賽是大學生展現自我、提升自我的最好平台,三年來,無論是科研立項還是科技競賽,謝儒都踴躍參加。至此,他一共斬獲國家級獎項六項,省級獎項八項,主持參與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四項,國家級校企合作橫向項目一項,成功申報軟件著作權五項,在申專利兩項。當然,謝儒未來将獲得的榮譽絕不止于此。

競賽之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在這些成果的背後,是他日複一日的刻苦鑽研。成功往往伴随着失敗與挫折,即使在外人眼中,他是一個競賽“大神”,但其中經曆的諸多挫折、磨難,隻有他自己知道。在新冠疫情期間舉辦的泛珠三角大學生計算機作品賽中,謝儒作為湖南省代表出賽,因對澳門環境的不适應,他壓力倍增,期間耗時四個月,全力以赴,雖已獲得國賽二等獎如此優異的成績,但他仍然遺憾沒能拿到更好的名次。“不過能夠與其他優秀團隊進行交流也是非常榮幸的。”他樂觀地說道。

從第一次參加省賽的緊張到現在的處之泰然,謝儒厚積薄發,在通往成長的未來之路越來越遊刃有餘。

“剛開始做項目時會比較關注結果,而現在的我則會更加關注過程。”這是謝儒的總結。随着年齡的增長,在一次次競賽中,謝儒學會反思每次準備比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盡力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在談及一直堅持競賽的原因時,他認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有始有終。“我不想辜負學長對我的期待與幫助,也要給學弟學妹們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将團隊一直延續下去。”他目光如炬,堅定地說着。以“堅持”為舟,渡“競賽”滄海,是對計算機真正的熱愛和對夢想的最大尊重。

除了收獲榮譽,競賽更為重要的是挖掘項目漏洞并完善,同時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我們所做的項目都是基于實際應用,利用互聯網+進行拓展,希望能夠對智慧交通提供參考價值。”這是謝儒的目标。

而在保研方面,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他選擇了以計算機為王牌專業的東北大學,“我想走出去看看,隻有不斷在路上,才會發現美好的人事物景。”由于比其他保研人準備得晚,謝儒為此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保持成績的同時優質地完成項目競賽,豐富的項目經驗為他在東北大學面試過程中添上了閃亮的一筆。

而在面對有限的名額和嚴峻的錄取比例,謝儒也曾彷徨過。“永遠不要讓自己沒有路可走。”是他一直秉持的信念。保研就業雙保險,在正式得到保研結果之前他還去參加了一家公司的面試,謝儒為未來做着最充分的準備。成功的背後不是幸運,努力才是成功的基石。撥雲見日,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方向,乘風破浪的人生才會有更多可能。

在項目、學習、工作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每個人精力是有限的,要麼擠時間要麼提高效率。”為了提升效率,謝儒常常将工作進行合理分配。任工作室總負責人時,他就常常帶領團隊成員工作,把任務逐級下發,在無形中培養了團隊意識,提高了整體工作能力。回顧過往,謝儒不由感歎:“雖然疲憊,但非常充實。”

“最好的方法就是借鑒别人的方法。”比起“閉門造車”,謝儒更傾向于立足自身實際,汲取他人經驗。無論是學習還是競賽,他都極為熱衷與各領域優秀的同學交流,分享經驗。“這常常讓我受益匪淺。”在他看來,無論是專注于學術研究還是項目競賽,亦或是自主創業,條條大路通羅馬,馳而不息見真章。

詩和遠方對青年人有天然的吸引力,每一段未知的風景都是傳奇。“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個工科生,謝儒卻非常熱愛閱讀書籍,曆史、科幻等各類圖書都在他的讀書目錄。“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每當寒暑假,他總和三五好友相約旅行,在祖國的大好河山中留下一縷少年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