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專業

科學研究

您所在位置: 首頁 > 學科專業 > 科學研究

學術報告:國際服務計算學會青年科學家論壇(SSYSF)報告會


時間:2016年5月26日星期四 下午3:00-6:00
地點:2003网站太阳集团計算機學院 逸夫樓201
 
 
報告 1 :綠色可靠低開銷的雲服務供應機制研究
 
報告人:王尚廣,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博導

報告内容:随着越來越多的應用/服務被雲化,使得雲平台中的服務和用戶數量急劇增加,而如何在保障服務質量的情況下實現雲服務供應的低能耗、高可靠性及網絡資源開銷最小化一直是學術界和工業界研究的熱點。此報告将從雲服務概念、雲服務供應存在的挑戰、雲服務供應關鍵技術(低能耗的雲服務供應、高可靠的雲服務供應、低資源開銷的雲服務供應等)等三個方面彙報我們在雲服務供應機制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報告人 簡介:王尚廣,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博導、IEEE高級會員。2006年、2008年、2011年分别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7月進入北京交通大學信息與通信工程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13年5月進入北京郵電大學網絡與交換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工作。研究方向包括服務計算、雲計算、車聯網等。以第一/通信作者在IEEE TSC、IEEE TETC、IEEE TCC、ACM TOMM等SCI期刊上發表論文超過50篇,研究成果應用于中電集團、大唐電信集團及國防工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1項、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1項。擔任IJWGS、中國通信等10多個SCI期刊的編委/客編,CollaborateCom’2016、ICCSA’2016大會主席,IOV’2014、SC2’2014 程序委員會主席,SSYSF中國主席(2015-2016),IEEE服務計算技術指導委員會副主席。更多信息見主頁:http://sguangwang.com/ 
 
 
報告 2 :移動服務計算
 
報告人:鄧水光,浙江大學副教授/博導

報告内容:服務計算作為一門新興的計算學科,代表了分布式計算的最新發展方向,是當前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共同追逐的熱點。過去十年見證了服務計算從概念的提出到如今各類服務計算技術的應用。随着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絡的不斷發展,未來服務計算将呈現什麼發展趨勢,服務計算研究的熱點又将是什麼?本次報告将從服務計算的概念談起,闡述服務計算發展曆史及其重要裡程碑,并将服務計算的發展分解為三個重要階段,同時指出當前服務計算研究存在的兩種不同觀點和聲音;之後,報告将結合講者近年來的研究成果重點介紹移動服務計算的概念、内容和挑戰。

報告人 簡介:鄧水光,博士,浙江大學副教授/博導,微軟學者、中國“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主要研究方向為服務計算、雲計算和流程管理。CCF服務計算專委會委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知識工程與分布智能專委會青年委員,CCF高級會員,IEEE、ACM會員。2002年畢業于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獲學士學位,同年保送直接攻讀博士學位,2007年7月獲計算機應用專業工學博士學位,并進入浙江大學博士後流動站工作,2009年9月出站後留校任教。2014年、2015年分别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深造。 近五年來,以第一或通訊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nformation Science等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Google Scholar累計引用1581次(截止2015年12月1日),H指數22。以第一發明人授權10餘項國家發明專利。出版學術專著《服務計算與技術》、 《Service Computing: Concept, Method and Technology》等三部。學術科研成果先後于2007年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2008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獲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報告 3 :複雜軟件系統的網絡化分析方法
 
報告人:馬于濤 武漢大學副教授
 
報告内容:随着計算環境和應用需求的變化,軟件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越來越複雜,其規模與用戶數量急劇增長、大量堆積的底層細節和它們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超出了開發人員的理解和控制能力,軟件系統演變為人工複雜系統。本報告将側重于介紹如何運用複雜網絡思維方式,在軟件結構分析、演化規律、複雜性度量、軟件缺陷預測、開發者社交行為分析等方面進行軟件工程研究,以期為複雜軟件系統重要屬性(如複雜性、穩定性、可維護性等)的度量評估和質量保證提供一種新的視角和方法。
 
報告人簡介:馬于濤,博士,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副教授,2015年武漢市黃鶴英才(專項)計劃、2014年武漢市青年科技晨光計劃入選者,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高級會員、CCF服務計算專委會委員、CCF青工委(通訊)委員,曾任國際服務學會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副主席、CCF YOCSEF武漢AC委員、APSCC 2014、NCSC 2015會議出版物主席。近5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國家973計劃項目子課題1項,在IST、JCST、IJWSR、SCC等SCI刊物和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20餘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5項,其中4項已獲得授權。曾獲IEEE CIT 2006最佳論文獎(排名1),2009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9),2015年、2011年和2008年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2、4和6),2014年CCF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6)等獎勵。
 
報告 4 Mining Smartphone Usage Patterns: Measurement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報告人:劉譞哲,北京大學副教授
 
報告内容:移動應用(Apps)已經成為用戶接入互聯網和使用網絡服務的主要途徑,也為軟件工程和系統軟件的研究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次報告将通過大規模移動用戶使用App的實際行為(下載、卸載、更新、聯網)挖掘和度量,揭示若幹行為模式和特征,基于這些發現來進一步指導移動應用和系統的優化,包括:如何根據用戶下載和訪問更新規律更好地設計應用商店服務器端的帶寬和緩存、如何針對Android設備“碎片化”特征進行設備優先級排序、如何在用戶評論數據缺失的情況下更精确地預測應用的質量和歡迎度,等等。
 
 
報告人簡介:劉譞哲,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網絡化軟件技術、服務計算、移動計算等。已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Services Computing、WWW、OOPSLA、ICSE、ASE、IMC、ICWS等領域知名國際期刊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40篇。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研制的《軟件定義的雲管理關鍵技術與系統》獲得2015年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排名第3);博士學位論文《基于社區的服務組裝技術研究》獲2011 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2010年中國計算機學會優秀博士論文獎。獲國際CyberC大會最佳論文獎、國際服務科學大會最佳論文獎、國際面向服務計算與應用大會最佳論文提名獎、國際自适應反射式中間件研讨會最佳論文獎。作為主要完成人參與的《網構軟件理論、方法與技術》入選2014年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入選微軟亞洲研究院“鑄星計劃”青年教授支持計劃。主要社會兼職和科研項目情況:國際服務計算學會青年科學家論壇(中國區)主席、國際會議FSE 2014-SEES分會(General Co-Chair)、ICWS 2016 Track Chair、IEEE Mobile Services 2015 Track Chair;國際會議ICSOC、CLOUD、SCC、SOCA、SOSE、SEIP的TPC成員;任中國計算機學會學術工作委員會委員、服務計算專委委員;主持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國家863計劃子課題2項,共同承擔國家青年973項目1項,作為核心技術骨幹參與多項國家自然基金重點、973和科技重大專項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