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報國、勵志故事】身殘志堅,永不言棄——王江民
時間:2021-04-30 訪問量:
一、案例簡介
王江民,1951年出生于上海,3歲時因脊髓灰質炎後遺症而導緻腿部殘障。“我知道自己下不了樓,一下樓,就從樓頂滾到了樓梯口。”幼年時的王江民每天隻能守在窗口,看着大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來來往往。寂寞的時候,就拿一張小紙條,一撕兩半,将身子探出窗外,一撚,往樓下“放轉轉”,這是王江民先生親口所訴。王江民的不幸不僅僅于此,在他上小學一年級時,那條病腿還因意外被一個騎車人壓斷了一次,苦難又一次降臨在了年幼的他身上。
殘障對于王江民而言,有感受,但并不痛苦,因為他從小就是個喜歡探索、生活充實的孩子。小學四年級時,他就自己琢磨着制作出了雙波段八個晶體管的收音機、無線電收發機以及電唱機;他也愛好遊泳、騎車和爬山——要爬山,就要爬高的嘛!真正使他感到痛苦的是,初中畢業以後,沒有一家工廠願意接收他。在那個年代,沒有工作單位願意接收,就意味着這個人變成了社會的“棄兒”,“找了很多單位,不要工資白幹,人家都不願意接收。我覺得我被社會抛棄了。” 王江民感受到了社會的冷漠。
二、蛻變曆程
時間轉眼到了1971年,終于,在老家煙台,有一家街道工廠願意接收王江民。有了工作,王江民就有了發光發熱之地。一兩年後,他就成為了該廠的技術骨幹,三年之後,他上了職工業餘大學。經過三四年的奮鬥後,他成了煙台光學儀器廠的技術員。到了1984年,他成了煙台軸承儀器總廠高級工程師。

圖1 王江民
盡管後來成為了反病毒領域的佼佼者,但王江民認為自己最精通的,其實還是機電,“幹機電就像我現在殺病毒一樣,非常輕松”。他說:“我38歲才開始學計算機,沒有感覺我老了,沒有感覺我不行,隻感到我的英語基礎不好。再說了,計算機是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我搞計算機是用計算機,不是學計算機。”
他有一個習慣,就是殺一種病毒就在報刊上發表一篇文章,并公布這段殺病毒的程序。後來,王江民覺得這些各自獨立的殺毒程序用起來很麻煩,就把6個殺不同病毒的程序集成到了一起,命名為KV6,再後來發展到KV8、KV12、KV18、KV20等。
1996年王江民從山東煙台來到北京創業,憑借殺毒軟件KV300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後他又成立了公司,不斷發展、壯大,王江民是一個有着滿身榮譽的人,他是殺毒行業的先鋒,知識造福的榜樣,身殘志堅的專家,兼機械、光學、電腦、殺毒于一體的大家。可謂是創造奇迹的典範,王江民先生成功的意義十分重大,因為他在各方面的起點都十分低,低到外人看來,王江民的外在條件根本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性,可他卻做到了。曾經的“社會棄兒”變身成了一代中關村傳奇!

圖2 王江民與自家公司合影
三、案例思考
1.殘障者的艱辛困阻。王江民在接受采訪時說:“殘疾對我而言,有感覺但不痛苦,讓我痛苦的是,初中畢業後,竟沒有一家工廠要我”。這說明身體上的折磨尚且能夠被忍受,可心理上不被認可讓他不堪忍受。事實上,這種痛苦也是不少殘障者曾經遭受或正在遭受的。他們花了大量時間去接納去忍受自己身體上的缺陷,期望别人能夠像對待平常人一樣對待他們。可現實的殘酷,人們的無情讓他們無法忍受。身體和心靈的雙重考驗,常常使他們敗下陣來。知識的确能夠改變殘障者命運,但前提是殘障弱勢者能夠去正常上學和工作,如果這個社會對殘障人士的偏見歧視無法有效減輕,他們就很難如正常人一樣真正生活在陽光下。
2.社會應給予殘障人士更多接納。現如今,不少殘障者接受了高等教育,也漸漸有更多的好心人選擇資助他們的生活和學習,這得益于社會的不斷進步,人民總體素質提高,以及政府對義務教育的大力支持,每多一個殘障者走出家門,人們對于殘障的了解和接納就會多出一些,長此以往,終有一天社會完全接納殘障者,他們将完全放下心裡的負擔認真完成自己的事業,那些努力的殘障者中就有人正書寫着全新的、不同于王江民的“中關村傳奇”。
19級信息安全一班 範獻平
